一、刀路的總則:
开粗:在机床的大负荷下,绝大部分情况应选用尽可能大的刀,尽可能大的的进刀量,尽可能快的进给。在同一把刀的情况下,进给与进刀量成反比。一般情况下,机床的负荷不是问题,选刀的原则主要依産品的二维角与三维弧是否过小来考虑。选好刀后,便定刀长,原则是刀长大于加工深度,大工件则要考虑夹头是否有干涉。
光刀:光刀的目的是爲了達到滿足工件表面光潔度、預留適當余量的加工要求。同樣,光刀選用盡可能大的刀,盡可能快的時間,因爲精刀需要較長的時間,用合適的進刀與進給。在同一進給下橫向進刀越大越快,曲面進刀量與加工後的光潔度有關,進給的大小與曲面的外表形狀有關,在不傷及面的情況下,留小的余量、用大的刀、快的轉速、適當的進給。
二、裝夾方法:
1、所有的裝夾都是橫長豎短。
2、虎鉗裝夾:裝夾度不應低于10個毫米,在加工工件時必須指明裝夾度與加工度。加工度應出虎鉗平面5毫米左右,目的是保證牢固性,同時不傷及虎鉗。此種裝夾屬一般性的裝夾,裝夾度還與工件大小有關,工件越大,則裝夾度相應增大。
3、夾板裝夾:夾板用碼仔碼在工作台上,工件用螺絲鎖在夾板上,此種裝夾適用于裝夾度不夠及加工力較大的工件,一般中大型工件,效果比較好。
4、碼鐵裝夾:在工件較大、裝夾度不夠,又不准在底部鎖缧絲時,則用碼鐵裝夾。此種裝夾需二次裝夾,先碼好四角,加工好其它部分,然後再碼四邊,加工四角。二次裝夾時,不要讓工件松動,先碼再松。也可以先碼兩邊,加工另兩邊。
5、刀具的裝夾:直徑10mm以上,裝夾長度不低于30mm;直徑10mm以下,裝夾長度不低于20mm。刀具的裝夾要牢固,嚴防撞刀與直接插入工件。
三、刀具的分類及其適用範圍:
1、按材質分:
白钢刀:易磨损,用于铜公及小钢料开粗。
钨钢刀:用于清角(特别是钢料)及光刀。
合金刀:类似于钨钢刀。
紫刀;用于速切削,不易磨损。
2、按刀頭分:
平底刀:用于平面及直身侧面,清平面角。
球刀:用于各种曲面中光、光刀。
牛鼻刀(有单边、双边及五边):用于钢料开粗(R0.8、R0.3、R0.5、R0.4)。
粗皮刀:用于开粗,注意余量的留法(0.3)。
3、按刀杆分:
直杆刀:直杆刀适用各种场合。
斜杆刀:但不适用于直身面及斜度小于杆斜度的面。
4、按刀刃分:
兩刃、三刃、四刃,刃數越多,效果越好,但做功越多,轉速及進給相應調整,刃數多壽命長。
5、球刀與飛刀光刀的區別:
球刀:凹面尺小于球尺,平面尺小于球R時,光不到(清不到底角)。
飛刀:優點是能清底角。相同參數的比較:V=R*ω轉速快許多(飛刀),力大光出的東西亮,飛刀較多地用于等外形,有時用飛刀不需中光。缺點是凹面尺寸及平面尺小于飛刀直徑時光不到。
四、CNC配合電火花加工,銅公的做法:
1、什麽情況下需要做銅公:
刀完全下不去要做铜公,在一个铜公中还有下不去的,形状是凸出需再分。
刀能下去,但易断刀的也需做铜公,这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。
要求火花纹的産品需做铜公。
铜公做不成的,骨位太薄太,易损公且易变形,加工中变形与打火花变形,此时需镶件。
铜公加工出的东西表面(特别是曲面会很顺很均匀)能克服精锣中的许多问题与绘图中的许多问题。
要求精确外形或余量多时必须做粗铜公。
2、銅公的做法:
选出要做铜公的面,补全该补的面,或延长该延的面,保证铜公的所有边缘大于要打的边缘同时不伤及其它産品的面,去掉不必要的清不到的平面角(与平面角相交处是更深的胶位),补成规则形状;找出铜公大外形,用一边界然后投影到托面;定出基准框大小,剪掉掉托面,到此铜公图基本完成;备料:长*宽*,长与宽≥Ymax与Xmax为基准框实际铜料的长宽必须大于图上基准框。≥铜公的理论尺寸+基准框+装夹度。
五、圖紙定數問題:
1、在沒有現成的加工面下,平面四面分中,中心對原點,頂面對零,頂面不平時(銅公而言)留0.1的余量,即碰數時,實際對0(z),圖上偏低0.1。
2、當有現成的加工面時,使圖上的現成面對0(z),平面能分中則分中,否則以現成邊碰數(單邊)加工面則要校核實際度,寬,長與圖紙差別,按實際的料來編程。一般情況,先加工成圖上的尺寸再加工圖上形狀。
3、當要多個位加工時,個位(標准位),就要把其它幾個位的基准鑼好,長寬都要鑼,所有下一次加工基准要以上次已加工好的面爲准。
4、鑲件的定位:放在整體裏面,把下面墊起一定度然後圖紙也升此度,平面按整體分中,度按圖下面用镙絲鎖住;是方方正正的則可直分中;粗略一點可用大外形分中;割一夾具,按夾具分中,鑲件圖與夾具的相對位置確定然後把圖紙原點放在夾具中心點。